【致富】“村支‘两委’是我们发展养殖的坚强后盾”
发布时间:2018-02-09 10:07 来源: 作者: 阳泉日报 投稿邮箱:

if(@me<>'' )@me = ' '.@me.' '; {/eyou:field.seo_description}

临近年关,盂县东梁乡小湖村银卫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李保芳一家越忙了,腊月里卖了40多头猪,有一只母猪刚下了10头小猪崽。小湖村离太原市阳曲县近,生猪大都被卖到了阳曲县黄寨镇。年底结算,李保芳给负责每天出圈工作的哥哥李保文发了3万元的工资,负责磨面的郝富荣拿到了1.8万元的工资。

  小湖村一直以种植玉米、谷子和土豆为主,经济效益不高。养猪可以多赚些钱,李保芳和丈夫刘银卫一干就是十几年。李保芳家原先就在院子里养猪,最早的时候一两头、五六头,渐渐地,越养越多。

 

  2012年,有了一定养殖经验、积累够了创业资金的李保芳和刘银卫扩大规模,投资40多万元建起了可存栏200头猪的养猪场,并于2014年成立了银卫养殖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依靠养猪致富。

 

  猪场规模不小,但李保芳和刘银卫事事亲历亲为,只雇佣了负责出圈、磨面的两名工人,其他都自己做。每天早上6点起床,李保芳和刘银卫就开始磨面、喂猪、出圈,给猪圈消毒,给感冒、拉肚子的猪打针。这样一直忙到下午3点才行,中午只有1个小时的吃饭时间。放下碗就得继续喂猪,一刻也没个闲。猪食槽里要保证一直有猪食,吃完就得添。如果遇上生小猪崽,不但白天忙活,晚上更不敢睡,隔一会儿就得起来照看小猪崽。

 

  小湖村党支部书记刘新柱说:“村里养猪的有七八个合作社,李保芳就是带头致富的巾帼英雄。如果多一些像他们这样不等不靠、勤劳致富的人,那小湖村人可就不愁没有好日子了。”

640.webp.jpg

  村党支部书记刘新柱(中)到猪场了解情况。

 

  刘新柱给李保芳家算了一笔账,从小猪崽出生到出栏,需要6个月时间,减掉饲养开支,一头猪纯收入600元。按一年出栏200头生猪算,李保芳一家保守收入12万元,减去出圈、磨面工人的工资,养200头猪相当于种植100亩玉米的收入。

 

  “这些年来,多亏了村支‘两委’对我们养殖户的大力支持,”提起这些,李保芳非常感激村干部,“养猪用水消耗大,夏天的时候,一天一吨水都不够用。可是这么多年来,村里支持我们搞养殖,一分钱水费也没收过。”

 

  2017年春天,小湖村出现用水紧张情况,村民调整种植结构,种茴子白、胡萝卜、西红柿的人都着急往大田地里移苗,用水需求量陡然增加。加上七八家规模养猪户相当于全村1200人的用水量,水荒严重。刘新柱指挥村干部到邻村拉水供应支援种植、养殖户。去年夏天,村支“两委”投资3万元铺设管道,从邻村河底村引水进村,解决了用水难题。

 

  “村里水资源紧缺,到外面拉水一车就要几十元钱,村里解决了这个用水难题,既省钱省力还节省时间,对我们这些养殖户的帮助真是实实在在的。”刘银卫说。

 

  邻村借水只能暂时缓解水荒,小湖村必须有自己的水源。可是先后打了四个深井,都没能钻出水来。刘新柱想着,过了春节要继续打井,村民种植、养殖都需要用水,帮他们解决了这个用水的后顾之忧才行。

 

  李保芳家还种着30多亩玉米,猪场院子里堆满的玉米都是他们自己种的喂猪的饲料。猪粪拉到地里沤肥、收获玉米喂猪,李保芳在自己家的猪场搞起了生态小循环。不过,2017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将会治理农村养殖场畜禽粪便和养殖废弃物污染难题。“我们怎么办?猪圈用电是一个很大的消耗,我们也想搞沼气发电,这样不但能解决污染问题还能实现发电自用。”李保芳找到刘新柱想咨询最新的国家政策。

 

  李保芳和刘银卫还种着30多亩玉米,都是喂猪的饲料。

 

  刘新柱安抚李保芳:“不要着急,肯定会有办法解决。”国家支持养殖户在田间地头配套建设管网和储粪(液)池等方式,解决粪肥还田“最后一公里”问题;鼓励养殖户将沼液和经无害化处理的畜禽养殖废水作为肥料科学还田利用。在各地加强粪肥还田技术指导,确保科学合理施用。“听了刘书记的解释,我们也放心了,有村里给我们做坚强后盾,养猪虽然辛苦,却也心安。”李保芳说。

    标签pagelist报错:只适用在标签list之后。

阅读排行榜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