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丹寨石桥,儿时的记忆从眼前飘过
发布时间:2017-03-10 23:28 来源: 作者: 落闻 投稿邮箱:

if(@me<>'' )@me = ' '.@me.' '; {/eyou:field.seo_description}

   
    丹寨石桥,一个我从未到过的地方,偶尔从新闻里知道丹寨的古造纸法起源于这里,一直沿用到今天。

        9月16日中秋小长假,我和朋友驾车去石桥。我们从大寨收费站出站后顺着南皋方向一路往下,走了没有多少公里就来到石桥的清江苗寨。

        时值秋收,一路上老乡们忙碌的背影从我们眼前晃过。
 
        在石桥村委会停车场,一个男人向我们的车辆招了招手。从石桥村委会停车场出来后,一个很大的岩洞呈现在我们眼前,好奇心的驱使,我们把车辆停靠在路边,沿着石块铺筑的小路而上。走近山洞口,一轮巨大的水车和一排低矮的瓦房映入眼帘,一条小溪从洞里流出。抬头一看洞顶,嶙峋怪石,我们不得不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本想再往里走走,当地旅游部门的警示牌不得不让我们停下脚步。

        根据洞口的文字介绍:这个洞叫做穿洞。洞口低矮的瓦房是丹寨古造纸法造纸的作坊,而穿洞被当地人视为古法造纸的圣地所在,因为用穿洞流出来的泉水造纸,更具古韵。穿洞,由干穿洞和水穿洞组成,从远处观望,干穿洞像是一座巧夺天工的天然石桥,高三十余米,宽二十余米,长一百余米。

        从穿洞出来后拐一个弯就到了石桥非遗文化长廊,在非遗文化长廊的河岸边,一家叫做“度日如年”的农家乐让我们感觉很有意思,是度日如年还是在这里吃饭像过年?

        走过吊桥,看到度日如年农家乐的石磨,情不自禁的撑上磨把推了几下。放下手中的石磨,儿时的记忆从眼前飘过。
   
        在我的童年里,我老家的乡亲家家户户都有这样的石磨。他们用石磨来磨玉米面、豆腐、苦荞面等,石磨成为了我家乡亲人重要的生产和生活工具,同时也成为我记忆里永远的亲情。
    
        父亲曾经告诉过我:很小的时候,母亲背上我长期一个人吃力的推动着那沉重的石磨,我的头在母亲背带的边沿上随着母亲推动石磨的身子不停的摇晃着,我就是这样在母亲的艰辛劳作过程中和母亲的呵护中慢慢长大的。

        童年记忆里的时光虽然很穷但很快乐和幸福。

        家乡的土地甚至一小个角落,都是我们同龄人的天堂。几个核桃、旧电池盖子、一张小板凳、几片玉米叶子我们可以做成各式各样的玩具。特别是在冬天,我们的笑声和叫声不时从来某一个地方冒出来。  

        下雪了,家乡的土地上开始凝固,我们就提上一张小板凳,找一个斜坡较大的地方,把小板凳翻转后坐在上面从最高处往下滑,那时候我们不知道什么东西叫做刺激,就知道玩。

        童年我也做过许多“坏事”。记得有一年冬天,为了用玉米叶子和鸡毛扎鸡毛毽子玩,家里的公鸡想尽一切办法就是捉不住,气急败坏的我一石头就把奔逃的公鸡消灭了,后来怕父亲母亲回来骂,就把死掉的公鸡丢进茅斯骗父亲母亲公鸡落茅斯了……

        离开家乡这么多年,在相望、期盼、奔波的日子里走过。
    
        一个背包旅客的问候拉回了我的回忆,此时此刻才感觉到想吃点什么。跑到度日如年的厨房,老板告诉我们有农家菜等。我们两个人要了点小河鱼,在等待上菜的过程中,我这个从大山走出来的人静静地享受着这份乡村的宁静与朴素。
    
        度日如年前面不远处就是纸街,走进纸街,要不是当地旅游部门设立的指示牌和果皮箱,我还认为是回到了家乡。
    
        在纸街,没有任何人向我们推销任何小商品,老乡们坐在阳光下安静的忙碌着:晒稻谷和玉米。我们走进出售当地纸的门店,也没有人上前询问我们要点什么,感觉我们的来去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我对门店墙上挂着的一双草鞋感兴趣,问了一下老板,手里正在忙活的老板懒洋洋的说了声“150”就继续忙活。
    
        我走过很多的地方,相对于那些过度商业化而又美其名曰乡村旅游的景区景点,我更爱丹寨的石桥,爱他的那份朴素和宁静。
    
        丹寨石桥,一个农村的孩子曾经来过……
    标签pagelist报错:只适用在标签list之后。

阅读排行榜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