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玉珍:一位归侨老人的“团圆”故事
发布时间:2018-09-25 11:00 来源: 作者: 消息 投稿邮箱:

if(@me<>'' )@me = ' '.@me.' '; {/eyou:field.seo_description}

    时如流水,又是一年中秋。
    如今,父母兄长俱已离去,80岁的叶玉珍唯有翻看那些老照片,在依依往事的回顾中,才能和亲人“团圆”。
    现在,老人独自居住在汇川区洗马社区的老房子里。每日里,孩子们都会和她电话问候。说起独居这件事,老人说:“他们有自己的事业要做,现下我身体还好,他们不用陪着我。身边邻里乡亲、社区干部都非常关心我,就像亲人一样,一点都不孤单,每天都很安逸、幸福。”
   千里归国·偿愿家国情怀 1938年1月,叶玉珍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父母都是普通商人。生在异乡、长在异乡,但她知道自己是个“中国人”。1953年,在雅加达进步学校念书的叶玉珍,通过报纸、广播等媒介了解到新中国成立,一切都是新气象,心里便种下一个念头:想见毛主席,想回“中国”。
    下定决心的叶玉珍向兄长表白心迹,大哥作为印尼松巴哇岛华侨总会主席,一直有进步思想,始终心系祖国,他一直想将弟弟妹妹送回祖国的怀抱。于是,15岁的叶玉珍在兄长支持下自费回国,6月登上往北的轮船。
回国之途并非一帆风顺,途径香港,经过几番周折,这才归乡。
    “一下船,码头的英国兵让我们集中,等待火车,当天下午乘坐封闭式火车,在距离罗湖桥500米的地方下来。车门一开,就看见飘扬的五星红旗,听见广播里放着《东方红》,同行的人赶紧整装,拿着献给祖国的礼物——咖啡苗、胡椒苗,奔向罗湖桥。”
    那是叶玉珍第一次踏上祖国的热土,心里没有害怕,反而很安心。
    回国后的叶玉珍先到北京学习中文。过程中,同学帮助、老师关心,让她迅速成长。
    “教我的罗老师说过,‘这里就是你家,身边的都是亲人’。”这话,叶玉珍一记就是几十年,对她来说,只有不断努力学习、完善自己,才能回报“亲人们”。
    1953年国庆,天安门前游行队伍里有了叶玉珍的身影。而她也如愿看见毛主席。因着满心的热爱,叶玉珍与祖国的团圆梦终究得以实现,而这,也是老人一辈子为之骄傲和自豪所在。
    忠诚奉献·何惧月圆人未圆 经过努力,1960年叶玉珍考入河北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到太原市文教局工作。1970年,国家搞三线建设,叶玉珍和丈夫满怀热血来到贵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没有什么苦不苦的,哪里需要我们就到哪里去。”就这样,叶玉珍供职于0六一基地,成为“航天人”,一干就是23年。
    工作多年,叶玉珍兢兢业业,事事以工作为重。由于单位性质,老人无法与海外的家人联系。
    “这是工作纪律,大家都要坚守。在亲情面前,国家的建设更为重要。”尽管如此,每到月圆中秋节,思念父母、思念亲人的情愫,还是让老人几度梦回南洋与至亲之人相逢。
    “八五年,大哥从印尼来中国找我,因为工作原因,我们只能在石家庄相见。”叶玉珍与最爱的大哥讲了祖国如今的发展,请大哥放心,也请他理解多年未有音信的原因。
    时光荏苒,岁月无声。
    直到2000年,退休后的叶玉珍才启程去印尼看望思念多年的亲人。那一刻,时隔47年的重逢,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更让老人锥心之痛的是,最爱的大哥、六哥和唯一的幼弟已然离世,原来,石家庄匆匆一面竟成永别。
    与诸位兄长来到父母和已逝兄弟的坟前,叶玉珍伏地悲悼,诉说衷肠、诉说思念。“我就是舍不得离开祖国,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从没想过离开。”叶玉珍动情地说,“在祖国亲人的关心下,现在生活稳定,孩子们也茁壮成长。”此后,老人和海外的亲人再没相见,哪怕是四位兄长相继逝去。“距离太远,终无缘一见。”提起往事,老人不住唏嘘。
    如今,住在70余平方的老房子里,叶玉珍生活朴素简单,但“一生决定,无怨无悔”。
    跨海越洋,选择和祖国团圆,就注定与家人无法相守。叶玉珍形容这一生就如飘在水上的树须,只有回到祖国怀抱,才终得生根、终得安定。
    “我这一生很幸福,虽然同家人无法长相守,但能与祖国共团圆,于愿足矣。”老人说。

    标签pagelist报错:只适用在标签list之后。

阅读排行榜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