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县庆云镇今同村同步小康第一书记吴允|踏遍山沟知民意 一心只为解民忧
发布时间:2019-01-08 15:11 来源: 作者: 吴井姣 投稿邮箱:

if(@me<>'' )@me = ' '.@me.' '; {/eyou:field.seo_description}

    在贵州省从江县庆云镇的一个深度贫困村,有一位第一书记,他为人正直有爱心,驻村一年时间里他以舍小家顾大家精神,将精力都花在驻村事务上,与家人聚少离多,全心全意为群众办事,村民们很喜欢他,他就是庆云镇今同村第一书记吴允。
    吴允是一名教育工作者,自新一轮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启动后,从江县教育和科技局积极响应,精心选派优秀干部赴脱贫攻坚第一线任“第一书记”,吴允即是选派干部中的一员,离开33年的教育工作岗位,从学生心中尊敬的“吴老师”变为村民口中亲切的“吴书记”,对吴允来说即是一个身份的转换,又是一个难忘的经历,即是一个更大的挑战,又是一个难得的收获。
    万事开头难,回想驻村的第一天,没有农村工作经验的他感到颇有压力。今同村位于庆云镇东南部,是一个深度贫困村,交通较为落后,全村153户768人,其中贫困人口55户260人,贫困发生率33.85%,面对这种情况,他总想做些改变,于是迅速理清自己的工作思路,决定分三步走:一是与所有村干部、组长开座谈会,了解村里的基本情况,二是到各组村民家进行走访,了解群众的呼声、困难和听取合理化建议,三是针对所了解的问题,反映的困难进行有针对性解决或反映,对极端穷困户上报组织予以重点帮扶。理清工作思路后,于是他便踏上了遍访之路。不论严寒还是酷暑,总会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不是在农户家中,就是在去农户家中的路上,在各个自然寨中来回往返,有时会看到他带着一本本子,整整齐齐、密密麻麻的记录着群众的诉求。一年的时间,他踏遍了村里的大道小路,踏破了群众的门槛,问困难,讲政策,说办法,拉家常,与群众的交流多了、关系融洽了、感情更近了。
    今同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是摆在他面前的第一个难题,为了解决这一困难,他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动员身边的各种力量支持今同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向从江县教育和科技局申请办公电脑1台、打印机1台、多媒体设备一套、会议桌一组、电子会标屏幕一个(折合价5万余元)用于村支两委办公,申请资金35000元用于村两委办公室建设,进一步提高了村两委办公的水平;协调水泥71吨用于群众的房屋改造和今同、高现两个自然寨戏台的建设,并为两个自然寨鼓楼配备了电视机和影碟机各一套;目前今同村正在实施今同寨串户路硬化600米,今同寨排污沟2610米,今同村4组串户路硬化510,高现寨组干道硬化250米。基础设施的改善,解决了群众最关心问题,同时也让群众看到了他的尽心尽力。
    作为一名党员,他深知党支部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为此,驻村期间他把建强基层组织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带领工作队员参与村“两委”工作,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党务公开”、“村务公开”、村规民约等制度。工作队充分发挥 “传帮带”、“促扶引”的作用,帮助村党支部书记理清工作思路,为村干部教方法、讲经验、提要求、派任务、压担子。组织党员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章党规,真正让村党组织强起来,真正把村民的心聚起来,让今同村党支部变得更加有坚强,更加有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
    同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即使离开了教育工作岗位,他仍然不忘初心,心系教育。驻村期间大力宣传和发展教育工作,使得今同村各项教育政策落实到位,村各阶段学生均能正常入学。并自筹资金10000元,成立教育奖励基金,用于奖励考取大专以上学校的学生,2018年今同村2名大学生得到了奖励。
    “让村里有变化、产业有发展、村民有希望、人人有收获。”这是自担任今同村第一书记来他对自己要求,一年的时间,他用真情实意,赢得了群众的肯定,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责任担当,相信在他的带领下,今同村会发生实实在在的变化,今同村的路子会越走越宽广,今同村的人民会越来越富裕。(吴井姣)
 

    标签pagelist报错:只适用在标签list之后。

阅读排行榜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