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县坚持创新发展培育发展新动力
发布时间:2017-08-14 11:26 来源: 作者: 杨秀治 投稿邮箱:

if(@me<>'' )@me = ' '.@me.' '; {/eyou:field.seo_description}

    “十二五”期间,黎平县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纲要战略部署和省委省政府主基调主战略,提出了“以‘撤县设市’为目标,夯实交通、教育和水利三大基础,实施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城镇带县三大战略”的“1133”发展动力培育暨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并在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基础上,牢牢依托该县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等聚合优势,按照中央和省、州关于推进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部署及新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创造性地制定了《后发赶超三年攻坚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实施‘文化引领、开放带动、城乡统筹’三大战略和‘环境提升、产业突破、民生改善’三大工程,全面推进‘大扶贫、大战略、大健康’三大战略行动计划、打造‘一城一地一品牌’”的发展动力培育暨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全县经济发展不断增容提质,各项社会民生事业全面协调进步。
    第一,基础设施支撑动力明显增强。贵广高铁、黎洛高速、三黎高速相继建成通车,加快推进国省道路改造,全县高速公路里程达90公里,新增通村沥青(水泥)路里程854公里;黎平机场航线从2条增加到7条,基本形成了以公路为主,高铁、航线为辅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开工建设枫树屯水库、高贡水库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完成2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解决2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110千伏变电站2座、新增输电线路30公里,实现县域用电全覆盖。实现了通讯网络村村通,行政村4G网络覆盖率达91%。肇兴、翘街等景区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城市宽带50兆、农村宽带12兆覆盖率达50%,农村家庭数字电视普及量达4.3万户。
    第二,产业发展动力不断提升。一是工业经济正在转型。黎平工业园区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完成水泥厂、利南硅冶一期异地技改,淘汰8台6300 kVA落后冶炼炉,大稼风电和顺化风电分别完成第二期11套机组和第三期13套机组吊装,黎平经济开发区实现转型升级和易位发展,“一区三园”工业发展架构初步形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16家发展至28家。二是特色绿色农业进一步壮大。茶叶、油茶、中药材三大主导产业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步伐加快,建成5个省级农业园区,“两茶一药”面积达68万亩。温氏生猪养殖一体化项目开工建设,建成肇兴厦格等4个绿壳蛋鸡养殖示范基地。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420家、家庭农场31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省著名商标6件、省名牌产品2个,有机产品认证达到5个。三是旅游及三产兴盛。建成肇兴国家4A级景区、翘街国家3A级景区,八舟河景区被列为国家级湿地公园,推出“百里侗寨”精品旅游线路,完成肇兴、翘街古城墙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成功举办第六届黎平·中国侗文化节、黔东南州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2016年,全县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分别达到380万人次和25亿元,是2011年的1.8倍和2.4倍。建成全国首个农创产业园和10个县级电商综合示范村,孟彦镇岑湖村电商体验店在县城开业运营,36个“为村”公众号上线运营,成功创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第三,城乡统筹区域动力稳步提高。一是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建成南泉山文化广场、萨玛公园、奥体中心篮球馆等一批城市地标性工程,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完成黎阳路、五开路、五贵路等一批城市道路建设,“两纵六横”城市路网格局形成。完成古城区风貌恢复、道路“白改黑”、绿化亮化等一批城市提质工程,城市形象大幅提升。县城建成区面积由7平方公里拓展到10.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从7万余人增加到10.2万人。德凤、高屯两个镇改街道,肇兴、龙额、双江、茅贡、地坪、永从6个乡实现撤乡建镇,完成中潮、孟彦等一批小城镇项目建设,全县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城镇化率从26.3%提高到38.2%。二是乡村发展亮点纷呈。投入建设资金16.3亿元,大力实施“六项小康行动计划”,建成八舟、蒲洞、黎平寨等一批美丽乡村和四寨、黄岗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县中国传统村落总数达93个。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断优化。
    第四,开放创新动力不断激活。一是全面深化改革有序推进。完成3大国有平台公司市场化改革、“大旅游”运行体制改革、城区义务教育学区化改革,加快推进国有平台AA升级,成立了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有效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新增企业户1267个、个体工商户7190个。二是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招引项目105个,到位资金215亿元。争取国省项目到位资金20.94亿元,是2011年的9.79倍。三是创新能力建设成绩斐然。贵州黎平奥捷炭素有限公司获批成为全县首家高新技术企业,荣获全省“县域经济知识产权示范县”称号。贵州侗乡大健康示范区成立,核心区、先行区的定位,给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五,民生保障不断优化完善。一是脱贫攻坚步伐加快。开通县政府“扶贫专线”,组建县扶贫开发公司,加速推进“五个一批”工程,全面启动“特惠贷”工作,14个乡镇实现摘帽,16.67万人实现脱贫,贫困人口减少到6.7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期初的36.6%下降到13.6%。二是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完成黎平四中、黎平职校建设,基本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实现全覆盖,高考二本及以上录取率连续五年位居全州前列;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网络服务体系,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升级为二级甲等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创“二甲”通过评估验收,县精神病专科医院投入运营,新增民营医院3家;累计发放城乡低保6.8亿元,补助大病医疗救助资金6799万元;新农合参保均达99%以上,累计补偿基金7.3亿元;新增城镇就业4.02万人,建成保障房4152套,实施农村危房改造4.95万户,解决了24.15万人住房差、建房难问题。
    五年来,黎平县经济发展深刻地推动该县发展动力呈现出多元化、深层次和全方位的变化。一是产业发展动力向以大数据、大健康等新兴产业为主的多元化融合发展驱动转变。全县产业结构从2011年的22.26:30.69:46.75优化到2016年的22.75:25.38:51.87,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产业发展动力从传统农业和工业为主向以文化旅游及农文旅一体化和大数据、大健康等新兴产业为主转变,产业发展动力培育迈上新台阶。二是基础设施支撑动力向以城乡统筹的均衡一体发展驱动转变。全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保障动力现状从以城市带动农村、城乡二元化结构向城乡基础设施均衡布局和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格局转变,全县城镇化率从2011年的26.3%提高到2016年的38.2%,全县区域协调发展的城乡动力配置进一步科学优化。三是发展要素由传统要素向技术创新等创新驱动要素转变。全县经济发展由靠传统的财政资金投入向民间资金、社会资本和土地、技术创新及旅游资源、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等综合要素驱动转变,创新驱动已成为推动经济快速跨越增长的新引擎,单位生产总值的综合能耗进一步降低,县域经济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集约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四是发展动力结构已依靠自身聚力发展向内聚动力和外借助力综合推动转变。全县经济发展已由传统农业和木材、硅冶、水泥等载能工业及旅游观光产业的发展动力格局向以绿色有机农业、新型生态工业和休闲度假、娱乐体验、运动健体、康体养身等文化旅游产业及大数据、大健康、特色山地旅游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转变,全县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由2011年的21.96亿元提高到2016年215亿元,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和区域协调联动发展在发展动力格局发挥着日益突出牵引的带动作用。

    标签pagelist报错:只适用在标签list之后。

阅读排行榜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