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领头雁|记遵义县芝麻镇芝麻村致富带头好青年谭旭
发布时间:2017-03-07 03:51 来源: 作者: 陈贤 投稿邮箱:

if(@me<>'' )@me = ' '.@me.' '; {/eyou:field.seo_description}

    遵义县芝麻镇街上,在一家装修简朴的酒楼中,时而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刚刚到烟站卖完烤烟的烟农邹鹏昌说:“十年前,赶场天你想和朋友吃个饭,是一件想都别想的事情。现在好了,点一锅芝麻镇独有的腊猪脚炖泡参,喝两口土酒,和大家摆一摆今年收成的龙门阵,安逸得很。”
    而带来这种变化的,离不开这家酒楼的老板——谭旭。三十出头的谭旭,走路风风火火,脸上常常挂着灿烂的笑容,略微黝黑的皮肤,让人觉得干练、豪爽。
   “那时候我们刚结婚,他工资低,我又没工作,开门七件事就让我们恼火得很,只是我家那位支持我瞎弄,哪有啥子创业哟”。谭旭谈及刚起步时的那段经历时,脸上洋溢着一种淡淡的小幸福。刚结婚时,这对都是农村出来的小夫妻,连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穷则思变,2004年,她发现芝麻镇地处边远,小饭馆一直是个空白,在芝麻镇上班的工作人员只能吃单位食堂,常常苦于加班后没有饭吃。谭旭想尝试一下餐饮。虽然出身在农村,但从小就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她根本就不会做菜,一时间,谭旭有些找不到方向了。
    这时候,谭旭的丈夫敖翀献计:“要不先开个小粉馆,技术难度低,投入也比较小。”说干就干,于是几张四方桌,十来根胶板凳,整洁地摆在街上一家不起眼的小门面里。一开始生意并不景气。家人都劝她算了,但她骨子里的那股拧劲儿让她坚持了下来。还积极筹备扩建成家常馆,新婚夫妻家里没多少钱,为了节约,谭旭没有去专业的厨师学校,而是买来书自学,短短半年时间就让街上的顾客赞不绝口。小馆子一开就是4年,4年中她积攒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2007年,谭旭的丈夫在芝麻镇高原村上班,一次去探望丈夫的时候,发现这里有养殖场地,适合养羊。同时羊粪又是很好的肥料,栽种烤烟也不错。于是她又萌生了在高原村种草养羊和栽种烤烟的想法。这个决定一和家里人商量,一片反对,都说这么累的事,一个大男人都不一定能干好,何况你一个女人。而且小馆子也扩建成了谭旭酒楼,生意还不错,干嘛去冒险创业?
    “压力很大,家人不理解,但他一直很支持我,让我想干就干。”得到丈夫支持理解的谭旭,一边翻阅各种养殖书籍,学习养殖理论知识,又积极到周边一些老烟农借鉴他们的宝贵经验。2008年,她用自己的积蓄盖起了三间羊棚,购买羊子100头,栽种烤烟40多亩,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十年磨一剑,如今,谭旭已经成为芝麻镇的种养殖业“土专家”,青年致富的领头雁。2014年,她种植了烤烟77亩,高粱40亩,养牛30头,加上酒楼,年获利达50余万元。
在自己致富的同时,她也没有忘记为乡亲们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高原村村民徐显福,家里5口人,年均收入不足1000元,一家老小挤在不足40平方的“干打垒”里,生活极其贫困。谭旭了解其情况后,主动联系,在2008年帮助徐争取了一间烤房建设指标,并借钱给他,带动其增收致富。到2011年,短短3年时间,徐显福一家修起一栋两楼一底三个门面的大房子,养羊100只,年收入超过10万。
    几年间,谭旭不遗余力地带动周围群众增收致富,加入了镇政府成立的“农民夜校辅导队”,积极向大家宣传惠农政策,帮助协调解决土地、水电等创业难题,辅导乡亲们掌握种养技术。本村和外村的养殖户来求她帮忙,她总是不分彼此,热心帮助,无偿提供技术咨询和养殖书籍。几年来,共为群众讲解技术问题百余次,到烟农家中提供服务30多次。
    十年,谭旭所做的,或许很多人看来微不足道。但这十年,她却以先行者的身份,让乡亲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生活富足,更多的是一种发展思维上的转变。十年,谭旭沉淀出的是一种榜样的力量,和一份继续追逐的梦想。
    标签pagelist报错:只适用在标签list之后。

阅读排行榜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