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思源情系家乡 心怀感恩决战贫困|记大方县猫场镇箐口村返乡创业青年张凌
发布时间:2017-07-29 17:37 来源: 作者: 刘基春 投稿邮箱:

if(@me<>'' )@me = ' '.@me.' '; {/eyou:field.seo_description}

求学与择业:昔日金凤凰  他乡作游子
    大方县猫场镇箐口村村主任张凌,是一名“80后”的返乡创业青年。2006年,他经过不懈努力,如愿考上了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为猫场镇箐口村第一个大学生,成为山沟沟里飞出的一只“金凤凰”。2010年,他从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毕业后,在求职中先后睡过大街,进过“黑公司”,啃过干馒头,辗转于北京、上海、江苏等多个省市,进了多家公司,学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外闯荡几年后回到贵阳开启创业了之路,创建了贵州西团动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并担任总经理。
他乡与故乡:胡马依北风   越鸟巢南枝
    张凌的公司成立后,发展很顺利,事业如日中天。已作他乡人,常惦故乡事。他乡虽好,不及故土情深。就在张凌考取大学的那年,因家里贫穷,他的父母想尽所有办法也没有凑够报名费。当时除了亲戚朋友的帮助,箐口村“两委”还发动党员群众捐钱,资助他解决上大学的入学费用。“临近报名,父母想尽所有办法,也还是凑不够报名费。乡亲们看见了,便你十块、我二十的斗钱给我上大学。”“我记忆最深的,是有位60来岁的老奶奶给我10元钱,说这10元不多,给在路上买瓶水喝。”张凌回忆说,当时自己感动得流泪了,心里有太多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话。乡亲们向他伸出援助的手,让他永远铭记在心。他决定用实际行动回报父老乡亲。接下来的几年,他勤俭节约、发奋读书。当回想起家乡父老乡亲帮助自己完成学业的情景时,他默默下了决心,一定要拉乡亲们一把,帮助他们走出贫困的怪圈,斩断贫困之线,拔掉贫困之根。
    在大方县经济统战“百企帮百村”、“千凤还巢”、民营企业家担任“荣誉村主任”三项重点工作开展以来,大方县向在外的大方籍成功人士发出号召,鼓励他们返乡创业,带动乡邻脱贫致富,助推全县脱贫攻坚。受猫场镇党委、政府的邀请,张凌作为在外成功人士代表,有幸参加了该镇召开的“同心战贫困·赤子报春晖”返乡人士座谈会。在该镇党委、政府的号召下,他陷入了沉思。去当村干部,一辈子将过平淡的生活,留任经营公司,不出几年就可以成为一个有钱人,何去何从?摆在他面前的是重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经反复思考,以及想起乡亲们“筹钱”给自己上大学的情景,他最终还是不顾朋友、合作伙伴、公司其他成员的反对,终于作出了人生的重大抉择,决定回乡创业,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
落红与春泥: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回乡后,张凌注册成立了村集体公司——贵州聚合同步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担任公司总经理。今年3月,在猫场镇党委政府的再三动员下,他报名参加了村委会主任竞选,并高票当选为箐口村村委会主任。
    故里更优,家园永恋;报恩情切,困难重重。大方县猫场镇箐口村位于猫该镇西南部,面积8.8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组485户2013人,其中贫困户占206户、678人。长期以来,由于受地理位置限制,积贫积弱,发展缓慢。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靠种地和外出务工,无其他可赚钱的门路。箐口村之前因受硫磺厂的影响,加上地理位置等自然因素的制约,村民大多数缺乏集体观念,思想比较落后,“等靠要”思想不同程度存在。在没有担任村委会主任之前,他认为能将以前的公司都打理得井井有条,治理一个小村肯定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真正身临其境才发现,治理一个村跟管企业完全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亲戚朋友听说他要回来当村干部,对他的这一“冲动”的决定,都充满了质疑和反对。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成才与成功,当记恩人谁。受到乡亲们资助的张凌从来没有忘记10年前箐口村百姓捐款给他上大学时的壮举,回来虽然损失了一点经济收入,但只要能够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他就觉得问心无愧。
目标与行动:人归落雁后   思发勇向前
    上任之初,面对既无致富门路,又无集体经济的现状,张凌和村支书商量,决定从做群众思想工作入手,把众多习惯游手好闲的群众发动起来。
    在张凌的带领下,箐口村积极探索,大力改革,祛除庸懒散慢的诟病,通过开办“脱贫攻坚讲习所”、举办“农民夜校”等方式,有效激发了村民对发展致富的信心。针对部分不为所动的“钉子户”,经村“两委”班子商讨,决定由“两委”班子和党员,采取“1+N”模式对“钉子户”进行“包保”,帮助灌输勤劳致富的思想。
    上任之后,张凌为不辜负大家的信任,他便成立了“新梦想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和村集体公司——贵州聚合同步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共投资410余万元,带领165户560人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在创业的过程,他积极到安顺市学习“塘约经验”,结合箐口村实际,主动探索,创新提出了箐口村‘三建七改十不准’制度,整合了全村所有的合作社成为公司股东,由公司统一管理,抱团发展;整合设施变资源,比如农民自有的农用车、挖掘机、房屋等折价入股;整合种养殖技术,整合泥水工、砖工、瓦工等人力资源,组建施工团队和技术团队,有效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整合农民不愿种或种不了的土地、林地、宅基地等,统一分配给各片区合作社经营,使得土地价值增值;整合农民的劳动力;整合资金变股金等。通过一系列举措形成了“1+N”模式,即1个公司,N个股东,统一由公司管理,统一由公司分配资源,把全村划分为八个片区统一由八个合作社分头管理和实施各项产业,老百姓成为公司股东,参与公司分红,还可以在合作社打零工赚外快,多渠道增加集体经济的收入,而集体经济的收入又与贫困户签订了利益联接机制,确保贫困户是直接受益者。
    他带领乡亲们在箐口村成立了劳务输出中心,由劳务输出中心对全村劳动力进行分类,根据分类情况成立相应的工作队,并由村“两委”负责承接劳务。按年龄,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家带孙子;30到60岁之间的中年人,男的搞建筑工程,女的搞种植;20到30岁的年轻人搞工业建设。箐口村还成立了农民夜学,每周定期开班授课,邀请党员干部、社会成功人士讲惠民政策、讲党的发展历史、讲种植养殖技术等,有效提升了群众的素质,凝聚了发展合力。该公司目前已经覆盖贫困户176户578人,这些贫困户通过加入公司,预计年人均收入可增加1800元。
    6月22日,贵州省政协副主席、毕节市委周建琨书记到猫场镇箐口村视察调研时对箐口村在脱贫攻坚中探新路、谋发展的经验和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指出,学习塘约经验,村干部和党员干部一定要带头迈出坚定步伐,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统一群众思想,当好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鼓励箐口村将塘约道路与本村实际结合,走出一条切合实际有创新特色的脱贫致富道路。
收获与展望:春种一粒粟  金秋遍地香
    耕耘在酝酿,收获已芬芳。在张凌的带领下,箐口村的民心凝聚了、人力资源整合了、产业发展起来了。短短几个月,箐口村“脏乱差”的现象不见了,村民从原来的“等靠要”变为“撸起袖子加油干”,曾经荒芜的山头如今已全部种上了经果林。目前,已带动全村215户种植猕猴桃1250亩、布郎李800亩、清脆李1500亩和樱桃400亩,养殖中华蜂近800箱,初产期可实现总收入300.5万元,户均增收4800元。
    眺望远景,信心满满,动力更足,干劲正酣。张凌坚信,箐口村力争用三年时间打赢脱贫攻坚歼灭战,第一阶段2017年脱贫攻坚,村集体收入4万以上,第二阶段2018年共同富裕,村集体收入12万以上,第三阶段2019年全面小康,村集体收入32万以上。
    今年“七·一”期间,箐口村党支部被中共大方县委授予“全县先进党组织”称号,张凌被评为“全县脱贫攻坚先锋模范称号”。
    在这磅礴的乌蒙高原上,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张凌正带领着乡亲们一路探索,一路高歌,正如八月的桂香,沁透到乡亲们的心里,流淌着蜂蜜一样的甜。仿佛听到,箐口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共同富裕的脚步声近了。( 刘基春)

    标签pagelist报错:只适用在标签list之后。

阅读排行榜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