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论散人"之:清歌一曲水中央|散人散诗散谈
发布时间:2017-05-16 08:18 来源: 作者: 中国时代艺术网 投稿邮箱:

if(@me<>'' )@me = ' '.@me.' '; {/eyou:field.seo_description}

    散人者,禹零濛(王一丁笔名)也,揣其意,盖散淡(而非散漫)之谓也;散诗,题材广博之谓也,非形散意散之谓也;散谈,谓笔者不懂诗词不懂评论,只好闲论散谈也。

  零濛君搞文学创作,是十几年前就已经知道的事,知道他写小说,写散文,写歌词,也写电影电视剧本,但就是不知道他还写诗,而且写的是旧体诗,更不知道他的旧体诗竟写得这般的有模有样。看来,“真人”都是不轻易露相的。零濛君的小说和散文都读过,总的印象是书卷气很浓,宛如其人。现在又读他的诗,这种印象就更深了。

  时间过得真快,晃一下,十几年就过去了。想当年,零濛君也是携着文学梦来到广东,来到东莞的,而且也曾在全国各类报章杂志发表过大量的作品。不知是出于对文学边缘化的质疑,抑或对文坛众生百态的失望,渐渐在报刊上读到他的作品少了,这两年更几近销声匿迹。不料这次“偶尔露峥嵘”,竟全是旧体诗,让许多老朋友都大吃一惊。几次晤谈下来,发现虽零濛君表面上游离于“圈子”之外,其实一直密切关注着文坛每天发生着的林林总总,也密切关注着昔日文友的写作、生存状态。客观而言,他的这些旧体诗虽然未必篇篇堪称佳构(大部分写得的确不错),但敢说如今六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中会写旧体诗的肯定不多,能写得这样自然随心、不拘一格的就更是鲜见了。

  就笔者的经验来说,今天还能写点旧体诗,而且还能写出点韵味写出点意境来的人,一般情况下其教育及文化背景大致都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多出生于书香门第,受过良好的家庭文化熏陶和正规的高等教育。二、长期受古典诗文的浸淫和影响,旧学根底深厚。三、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士大夫文化品格有深切认同。四、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多经历过大波折、大苦痛而始终真情不失、执迷不悔。五、在对现实世界进行哲学观照的同时怀有一颗洞幽烛微、睿智聪慧、悲天悯人、澹泊宁静的心。

  身上颇有古代文人雅士气息的零濛君正是如此。

  六十年代末他随父兄从城里下放农村,于蛮荒之地经历了9年无饭可吃(至少吃不饱)、无书可读(“红宝书”例外)的艰苦岁月的磨砺,回城后又好不容易考上大学,成为当时人见人羡的“天之骄子”。1988年5月因不满命运的安排从内地的一家文学杂志社费尽千辛万苦调到沿海海关工作,无论是工作或家庭,其间都经历了颇多变故。

  “诗言志”。在众多的文学体裁中,诗歌毫无疑问是与作者的灵魂贴得最近,最能反映作者情感、心声,最能见出作者性情、风骨的文字。作者选发在这期《东莞经济》上的拟古诗,可以说正是其性情、情感以及思想和人生态度的传神写照。所选诗作,不少是大学刚毕业那几年写的。那时本该正是“为赋新辞强说愁”的年纪,可是,我们从作者的这些“少年之作”中却很难读出一个“愁”字来,更不要说强作的愁了。即便有一丝丝的愁意,也早让其中的冲天豪情涤荡得无影无踪。你看到的完全是一个洒脱、达观,志存高远欲兼济天下的年轻书生形象。或许还有些许的放浪倜傥?你瞧,《自嘲》一诗,不是颇有“竹林七贤”的傲啸山林之风么?

  性本愚顽志肯移?

  多情每每笑阮籍!

  夜行若有清风伴,

  醉倒山中未足奇。

  其对韵律的熟练把握,其信手拈来即成珠玑的老到,更不像是一个二十几岁的少年书生所作。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本色文人无拘无束的真性情。展读零濛君诗作,把玩再三,让人有闻韶之乐!

  字与句是构成诗词的基本元素。因此,遣词造句直接关乎诗文的“建筑美”和“音乐美”。深谙古体诗词韵律,爱好书法、有一副好嗓子、醉心朗诵又吹得一手好笛子的零濛君,自然对此格外的注意和在意。写任何一种文字(哪怕是给朋友发短信或寻常给家人留言)都要在词句上反复推敲、琢磨、修改几乎成了零濛君的一个“怪癖”(因之圈中不少文友都对与其之间的短信飞舞津津乐道)。也正因如此才有我们读到的这些珠玑一般玲珑剔透的文字。当然,仅有这种对诗文“建筑美”和“音乐美”的追求是远远不够的,要让文字准确、生动、凝练,还须有细致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旧学根底。况且他的许多诗和楹联常常是走笔成韵、即席口占,这就不仅表现出他的才华出众,更反映出他是一个情感极为丰富的人(有一“炫目”大江南北的“美女作家”就曾亲口对笔者说禹是她见过的最具古典情怀的男人)。南京佛学院毕业的高僧释昌平法师则感喟禹是我们身边“难得一见的善于将生活艺术化的尘世奇才!”

  就个人喜好而言,笔者更喜欢作者早期和后期的作品,这些作品似乎更纯粹、更富文人气息。你看,《戏为书生乐》和《自题小像》,细品,还真有一点李白、苏东坡的风格。《戏为书生乐》一诗中的自嘲自乐,很容易让人想起苏东坡“书生事业真堪笑,忍冻孤吟笔退尖”的诗句;而《自题小像》更是容易让人想起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中“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冲天豪情,表现出的是一个一时落魄失意的有志者的自我期许和志存高远。后期诗作则愈显老到、浑然天成且颇富禅机、更为厚重,颇得古人绳墨,虽不拘音律,却暗合旧体诗之法度,如《赠汪晟兄》、《释昌平法师禅正》、《中秋口占》、《机场话别》、《修甲记梦》、《赠明德兄》、《赠泽琦兄》,等等,不胜枚举。零濛君总喜欢说自己的诗是“打油诗”,实自谦也;个中况味和境界,又岂是一般的“打油诗”所能比拟!

  零濛君的性情中并非只有洒脱、豪放的一面,那样算不得真诗人。在《无题》、《同窗生日有赠》、《居渝杂咏》、《赠剑桥大师》等诗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多情多义、温和婉约的湘西文人;在《感事》、《有感于河南省三任交通厅长“前腐后继”》中,我们看到的又是一个颇富同情心与正义感的血性男儿。

  身在当今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且整日“混迹”于官场之中,更兼旧体诗难入文学“主流”,不免尴尬与寂寞,作者能偶发雅兴吟诗赋词,已属不易;要做到自然随心,“戴着镣铐跳舞”的同时却不泥古,不为平仄所羁、不为凡俗纠缠,保留一种文人的真情至性,坚守自己灵魂的家园,就更难了。能够这样去做,并做到了的人,必定对人生对艺术都有了透彻的颖悟。庶如书法界已有定论的“宋人尚意”那样,中文科班出身的零濛君似乎也尝试在“法”的基础上力求标新立异,着重强调艺术个性的自由抒发,似欲在旧诗与新诗之外另辟蹊径;复如船工荡桨、群丁拨棹,纵横舒展、开合自如,深得唐人用笔之妙!

  有深谙零濛君性情的朋友开玩笑:零濛君就象一株垂柳,近水得诗,近风得诗,近山也得诗,有他的地方便处处有诗:非故弄风骚也,盖因零濛君天生有别人所无之诗人情怀也!

  正如零濛君自己所说,他的不少诗作多是在“酒过三巡”之后即兴吟成的,其思维之敏捷其“顺手拈来为骚赋”(湖南某大学中文系教授评禹诗语)之深厚文化底蕴可见一斑。也正因此,朋友相聚,每每都要零濛君吟诗作对藉以助兴,而他也很少让朋友们失望。酒家见了热闹,便乘机凑过来讨吉利,请时已微醉、豪情万丈的零濛君为他们的饭馆酒楼题诗撰联。东莞不少饭馆酒楼的楹联诗作就是这样得来的。如被东莞的湘菜老字号“湘江饭店”倩人刻泐、悬于几家分店门口、广为食客乡党传诵的对联“北望潇湘思故土,振翮之余勤探看,勿待亲情成追忆;南迁莞邑发新枝,歇桨之际且小酌,铆足气力再前行”便是这样产生的。一个普通的国家公务员,既无大权,亦无大名,其诗作楹联竟如此“走红”,不也是当今这滚滚红尘中的一大奇事与幸事乎?

  “幸有红尘诗卷在,清歌一曲水中央”(其大学同学、著名画家杨泽琦诗评)。十几年里,零濛君写下的旧体诗词和楹联不下几百首(副),足可以出一本厚厚的诗集。他与文友之间的唱和往来,也成为我们这个社会弥足珍贵的人文风景和亮丽音符。选发在这里的,只是零濛君诗作中极少的一部分,而且并非都是他最好的作品,不过是各个时期各类题材都选了一些而已,并不具代表性。窃以为,他有好些作品,不管是韵律,还是艺术水平和意境,都已臻相当艺术水准,例如《暮秋野趣》、《别株州》、《岁末杂咏》、《中秋口占》、《步原韵和泽琦兄》、《赠明德兄》、《听康夫操琴》等,皆堪称佳作。他创作的词、联虽不多,却副副工整,阕阕耐读,别有境界、另有洞天,整体水平庶在其诗之上也。可惜读者不能在这里分享,是为憾事。曾有朋友建议零濛君出诗集、文集,他有些不以为然,说恐遭沽名钓誉、不务正业之议。而我觉得,单为光大祖国传统文化,传承古代士大夫之人文精神,零濛君也当出。次之,凡朋友人手一卷,得闲翻翻,不亦美行善举乎?

  东扯扯,西扯扯,本文当然不能算作评论。好在早就有人说过“好诗还须自己读”,我也就有了写不好的借口了。并郑重提议大家:有空不妨认真读读禹零濛的这些诗。的确是值得一读的。特别是在追腥逐臭、追名逐利之徒愈来愈多,而愿写、善写旧体诗的人正愈来愈少的今天。

  

      (作者胡杨,原名汪晟,原籍江西彭泽。当代青年作家,曾任《文化周末》总编辑。现为东莞市石龙镇文联主席。上世纪80年代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少年大哥》、《水上漂》、《子非鱼》等。其中《子非鱼》入选中国作协《小说选刊》之“2004年度最佳中篇小说”,广东省第七届鲁迅文学中篇小说奖获得者。)

    标签pagelist报错:只适用在标签list之后。

阅读排行榜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