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端午节
发布时间:2017-05-31 10:01 来源: 作者: 杨晶晶 投稿邮箱:

if(@me<>'' )@me = ' '.@me.' '; {/eyou:field.seo_description}

    “小朋友,合个影吧?”靠近,咔嚓一声,合影留念,圆型偌大的舞台上苗族对歌节正在进行,盛装出席的苗族姑娘精心打扮一翻番后美丽动人,帅气的小伙儿吹着跳着,寻找心中的那个她。

(图片来源于网络)

 
    爱凑热闹的我,风风火火的买了一件民族风上衣,勉强能盘起的秀发插入一根具有极强民族韵味的筷子发簪,羡慕的眼神投向一旁的孩童,再购一支一模一样的银发簪,走在他们的队伍里,开心着!
    有谁知,此时我的满脑全是儿时的端午节的场景。
    已然记不清,是七、八岁,还是十一、二岁时,蹲在姥姥家大门口的屏风屏下,看着姥姥与妈妈娴熟的地包着粽子,我总会拿起粽叶像模像样的学着,糯米好厉害,总会耍滑头找各种缝隙逃出,看着我糗糗的粽子,姥姥也总会拿起来耐心的拆解给我看。
    时至2013年时在东毛项目部包粽子仍是糗糗的,姥姥,我在同事面前夸您的糗子精致漂亮!
    包完粽子,总喜欢守着大灶,捣乱般不断添入树枝,看着锅里咕嘟咕嘟翻滚的绿汤,嗅着浓浓的粽香味,期待着!
    白白的糯米、红红的大枣,粘点白糖,怎会如此好吃!
    姥姥手巧,总会给我们做各种荷包:葫芦型、心型、方型还有三角型,里面塞满五谷,垂着五色线,系在上衣的扣子上,一蹦一跳间跟着晃动,小小的东西满满的爱。姥姥说:你们都平平安安的。
    妈妈最愁剪纸,总来烦姥姥,拿着花样子,小小的剪刀,不出几分钟,一只大红公鸡嘴里叼着蝎子便已成形,临回家时,姥姥总也不会忘记将拔起的艾草递到母亲手中。不知,今年妈妈会从哪里寻得艾草?
    也许隔代遗传吧,我也爱手工,但总没有机会将剪公鸡出自我手的本事拿出来晒晒,绣荷包也学成,纸、用包纸做的粽子学的更溜也小有造诣。烟盒被我搜集出来,宽度不一的裁剪开来,几经折叠一个粽子成行,装入姥姥给我准备的五谷,再将五种不同颜色的线松紧一致的缠绕,不一会儿一个“福气”便出来。为此,姥姥特意将她心爱的竹筐子送给了我。“,姥姥,请原谅它不知被我丢在了哪里!”。
    舞台上的芦苼舞、歪梳苗的对歌还有舞蹈《哆嘎哆伊》将苗族的风情一览无遗,展厅里一幅幅农民画将地域风情展现,在彝族古镇的长廊里细小的井盖、灯盖上凸出的动物图案以及墙壁上的火也都毫不避讳的向世人展示他们的民俗风韵!
    看着这些,我似乎才能真正理解贴在门扇上的大红公鸡、挂在门环上的艾草以及系在我们衣扣上的荷包都是姥姥留给我最珍贵的山西民俗、民风、民情。
    记忆中的端午节,不会讨论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的屈原,、不会嘻笑白娘子因雄黄酒而露出原形更不知江南水乡赛龙舟的激烈与盛景!
    有的只是姥姥亲手包的白糯米粽子。
    年龄在递增,回家的次数在递减。
    高中住校时,妈妈会将粽子送到学校;北京求学时,妈妈会留出一份给回家路上的我;如今跟随在中国铁建四海为家,妈妈每年都只会在电话里告知:今年的粽子已经包好......
    标签pagelist报错:只适用在标签list之后。

阅读排行榜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