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质监局标准+认证+品牌助力脱贫攻坚
发布时间:2017-07-18 11:47 来源: 作者: 蒋文周 投稿邮箱:

if(@me<>'' )@me = ' '.@me.' '; {/eyou:field.seo_description}

    黔东南州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大的特色是绿色。黔东南州质监局围绕我州生态资源优势,坚持以标准为基础,认证为手段,着重打造以农产品为代表的绿色、生态、有机、高端品牌,以标准+认证+品牌助力脱贫攻坚,加快同步小康步伐。
    一是标准化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围绕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制定我州重点产业特色优质农产品省、州地方标准,大力推进蓝莓、蔬菜、茶叶、香猪、油茶、太子参等特色产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深入推广安全、高效、实用的生产技术。目前,全州制修订农业方面省级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 雷山银球茶》等27项,州级地方标准《黔东南州油茶 总则》等146项,极大地填补了我州农业标准化生产标准空白,构建了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具有我州特色的地方农业标准体系。同时还编制发布了《黔东南州扶贫项目精准管理规范》、《黔东南州扶贫项目精准管理操作技术规范》,标准的实施提高了全州扶贫开发项目的推进水平。全州已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9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6个,通过标准种养殖和示范带动作用,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就业和增收,产量、品质得到较大提高,提升了产品市场竞争力。雷山县茶叶种植面积从示范前9.8万亩增加到15.7万亩,茶叶综合产值从5.05亿元增加到8.73亿元,茶叶执行标准数从18个增加到54个,施秉太子参标准示范区种植8万亩,种植农户1.5万户,辐射带动周边30个县市种植太子参面积达20余万亩,种植农户近6万户,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大幅提高。从江香猪养殖企业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香猪年出栏数从22.4万头上升到目前的40.1万头,从江香猪产业产值从2.7亿元上升到4.9亿元,养殖户已发展到户2.02万户,示范户年均收入从9200元上升到12470元。
    二是有机认证助力有机产业蓬勃发展。利用我州得天独厚的生态有机条件,全力推进“绿色黔东南.有机第一州”创建,大力开展有机产品认证和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创建,将我州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走出了一条发展有机产业,加快小康建设步伐的新路。全州有机产业从2011年有机产品认证证书7张、认证面积3311亩增长到目前有机认证证书96张、认证面积已达38000亩,认证面积排名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第二位,全省排名从末位升至第三。麻江县、雷山县和黎平县先后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排名全省第一。我州有机产品从蓝莓1个品种发展到了稻谷、大米、茶油、茶叶、食用菌、茶籽等15类产品,有机特色产业蓬勃发展,释放巨大的生态价值。麻江县有机蓝莓产品系列(蓝莓红酒、白兰地酒、果汁等)远销重庆、云南、广州、浙江、上海等省份和城市高端市场,麻江县有机产品产值达6141.016万元,占全县农业产值的8.1%,从事有机农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万元/年,成为全县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三是品牌建设引领绿色发展。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围绕我州特色食品和优质农产品,大力推进贵州省名牌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和知名品牌示范区创建。我州白酒、茶叶、中药材、粮油、加工食品等24个特色食品及农产品获得贵州省名牌产品,丹寨硒锌米、麻江蓝莓、三穗鸭、凯里红酸汤、雷山银球茶、锡利贡米、塔石香羊、思州柚等16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从江香猪、三穗鸭、施秉太子参3个示范区被批为贵州省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通过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进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特色农产品品质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品牌价值凸显。丹寨硒锌米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后,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扩大,销售价格增长4倍(市场均价40元/kg),产品销往湖南、上海、山东、宁波、广州等地。三穗鸭以品牌为引领,养殖规模突破1104.5万羽,规模养殖户285户,带动散养16882户,形成了从养殖—冷链储藏—鸭肉、蛋、羽加工的“三穗鸭产业”多层次的品牌建设体系,产值近10亿元,使三穗县2万余农户年均每户增收7500元。(蒋文周)

    标签pagelist报错:只适用在标签list之后。

阅读排行榜

编辑推荐